風俗民俗-二十四節氣

清明:天氣漸套,草木萌動

清明是哪一天?

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也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。斗指乙,太陽到達黃經15°時,即為清明。這個節氣得名於「氣清景明、萬物皆顯」的時令特點。清明節氣反映了自然界的物候變化,此時陽光明媚,草木萌動,百花盛開,整個自然界展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。於國曆4月4日至6之間。

傳統習俗

祭祖掃墓: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,既是肅穆的祭祖掃墓日,也是人們親近自然、踏青遊玩的歡樂節日。

踏青:踏青,也稱為春遊,古時又叫探春、尋春。清明節的祭祖活動通常在郊外進行,人們常將掃墓與踏青結合起來,既追思先人,又能舒展身心。因此,踏青成為清明節的重要習俗之一。

放風箏:放風箏是清明時節備受喜愛的活動之一。每逢清明,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,夜間也會放,寓意放飛希望與祝福。

盪鞦韆: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傳統習俗,尤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。

插柳:在黃河、淮河、長江流域等地,清明節這一天家家戶戶有在門頭插柳、屋簷下掛柳、婦女頭上簪柳、男子身上佩柳、兒童吹柳管以及墓前插柳掛紙錢的傳統。

吃青團: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傳統小吃,也是清明節最具特色的食品。青團是用清明節前後採摘的艾草汁拌入糯米粉中製成的團子,因其呈碧綠色,故名青團。

清明與詩

清明夜-唐.白居易

好風朧月清明夜,碧砌紅軒刺史家。

獨繞回廊行復歇,遙聽絃管暗看花。

清明-唐.杜牧

清明時節雨紛紛, 路上行人欲斷魂。

借問酒家何處有, 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
清明三候

古人對節氣的觀察常以「三候」來捕捉自然界最生動的場景。《逸周書·時訓解》記載了清明節氣的「三候」,分別是桐始華、田鼠化為鴽、虹始見。

一候,桐始華。古人將「桐」分為多種,如「華而不實」的白桐、「皮青結實」的梧桐、「子大有油」的油桐……在清明時節,開花的主要是白桐。對白桐鐘情的詩人白居易曾寫道:「春令有常候,清明桐始發」、「忽見紫桐花悵望,下邽明日是清明」。在微風拂過的山崗上,沐浴在如蜜陽光下的桐花正在醞釀一場盛宴,不久後,簇簇花朵將開滿枝頭,連綿的桐花在群山中蜿蜒成一條芳香的河流。

二候,田鼠化為鴽。鴽,即鵪鶉。清明一到,那些「頭似兔、尾有毛、青黃色,喜在田中食粟豆」的田鼠似乎消失無蹤,而鵪鶉類的小鳥卻逐漸增多。古人誤以為這些小鳥是田鼠變化而成的。其實,這是由於春季陽氣上升,「陰類」的田鼠因陽氣日盛紛紛躲回洞中,而「陽類」的小鳥則在陽光下叽叽喳喳,活動頻繁。古人在這一變化中感受到「陰為陽所化」的自然規律。

三候,虹始見。《注疏》記載:「日照雨滴則虹生焉」。清明時節,經過雨水的滋潤和雷電的洗禮,天地間的塵埃落定,空氣變得愈發清新。在雨過天青之時,天空中常會出現一條斑斕的彩虹。古人曾將彩虹想象成一條拖著五彩長身的神獸,甚至還能俯溪飲水。這明麗的春光,伴隨暖陽、微雨和彩虹,讓人不由得心生歡喜,放聲歌唱。

白居易
杜牧
清明
祭祖掃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