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俗民俗-儀式慶典

元宵節的傳統習俗:吃湯圓、猜燈謎、賞花燈、踩高蹺、舞獅子

元宵節的由來與歷史

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,又稱上元節、元夜、燈節,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。相傳,漢文帝(公元前179年—前157年)為紀念周勃平定諸呂之亂,特意選在正月十五與民同樂,這一天便被定為「元宵節」。

司馬遷創立《太初曆》後,元宵節被正式確立為中國重要節日,而隨著歷代的演變,元宵節的慶祝活動日漸豐富,並且流傳至今。

隋唐宋時期開始,元宵節逐漸發展為全民性的節日,特別是唐代《隋書·音樂志》記載:「每當正月,萬國來朝,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,綿亘八里,列戲為戲場。」這顯示當時元宵節的盛大場面。

時至今日,雖然各地的慶祝方式略有不同,但元宵節依舊是中國人重要的傳統節日,承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與年味。

吃湯圓——象徵團圓美滿

吃湯圓(元宵)是元宵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。

宋代開始,元宵節就有吃湯圓的傳統,當時稱其為「浮圓子」、「湯丸」、「乳糖圓子」,後來因為「湯圓」諧音「團圓」,象徵家庭和睦、美滿幸福,成為元宵節的代表性食物。

目前北方稱「元宵」,南方則稱「湯圓」,兩者在製作方式上略有不同。

  • 北方元宵:以「滾」的方式製作,將餡料在糯米粉中滾動成型,口感較為扎實。
  • 南方湯圓:採用「包」的方式,將餡料包入糯米團內,外皮較為細膩柔軟。

元宵與湯圓的內餡多種多樣,甜味有芝麻、豆沙、花生、桂花蜜,鹹味則有豬肉、蔥花、火腿等,滿足不同人的口味喜好。

猜燈謎——智慧與娛樂的結合

猜燈謎是元宵節的傳統活動之一,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,後來在宋代開始盛行,被稱為「燈虎」。

燈謎的玩法是將字謎、詩詞謎、成語謎等題目寫在燈籠上,讓人競相猜測,增添節日的趣味性。燈謎的內容涉及字詞、歷史、典故、地理、動植物等,考驗人們的智慧與學識,因此有「文人的遊戲」之稱。

賞花燈——燈火璀璨迎新春

賞花燈是元宵節最為壯觀的慶祝活動之一,這一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漢明帝時期

據史書記載,漢明帝提倡佛法,正月十五這一天,在宮中和寺院內「燃燈表佛」,後來演變成民間的放燈習俗。

到了唐代,賞燈活動進一步發展,長安城內的元宵燈會燃燈五萬盞,花燈樣式繁多,並且搭建巨型燈樓,高達150尺,金光璀璨,場面盛大。

  • 宋代:元宵燈會規模更勝唐代,並且更具民間特色。
  • 明代:燈會的持續時間延長,從正月初八正月十八,長達十天之久。
  • 清代:宮廷雖不舉辦燈會,但民間依舊盛行,燈會時間縮短至五天,並流傳至今。

台灣,燈會具有「添丁」的寓意,因為「燈」與「丁」諧音,象徵生男孩,因此婦女會在燈下遊走,希望「鑽燈腳生卵葩」,寓意多子多孫。

踩高蹺——千年流傳的雜技表演

踩高蹺是中國民間傳統技藝之一,源於春秋戰國時期,最早被歸類為「百戲」的一部分。

根據《列子·說符》記載,當時已經有人以長木棍縛於足部進行舞蹈、表演,甚至可以在高蹺上舞劍、翻騰,令人驚嘆。

踩高蹺主要分為三種:

  1. 高蹺:高度超過1公尺,需要技巧高超的表演者駕馭。
  2. 中蹺:適合雜技演出,能夠進行靈活的動作。
  3. 跑蹺:運動性較強,可進行奔跑、跳躍等表演。

南北方的踩高蹺表演風格也有所不同:

  • 北方高蹺:多搭配戲曲、秧歌,扮演漁翁、媒婆、傻公子、小二哥等人物。
  • 南方高蹺:則以傳統戲劇角色為主,如關公、張飛、濟公、何仙姑、紅娘等,邊演邊唱,熱鬧非凡。

據說,踩高蹺的起源可能與古代人採摘樹上果實的需求有關,最早是人們為了爬高而發明的工具,後來演變為娛樂表演。

舞獅子——驅邪納福的傳統技藝

舞獅是中國傳統民俗表演之一,每逢元宵節、春節等重大節日,民間都會舉辦舞獅活動,以祈求驅邪鎮妖、國泰民安

舞獅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期,南北朝時開始流行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。據傳,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的貢品,後來成為皇家與民間文化的一部分。

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兩種:

  • 北獅:形似真獅,毛茸茸的外觀,表演動作較為靈活,通常與雜技結合。
  • 南獅:外形較為誇張,強調威武神態,舞步剛勁有力,常見於廣東、福建、台灣等地。

傳說,舞獅能夠驅邪避害,因此舞獅成為節日慶典的重要環節,並且延續至今。

結語

元宵節是一個充滿喜慶、熱鬧與文化底蘊的傳統節日,從吃湯圓、猜燈謎、賞花燈、踩高蹺、舞獅子等習俗中,不僅展現了中國民間的智慧與娛樂精神,也體現了對團圓美滿、光明祥和的美好願景。時至今日,元宵節依舊是華人社會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,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。

上元節 元宵
張騫
相關廟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