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芬戰爭結束,芬蘭被迫割讓大片領土
1940年3月13日,蘇聯與芬蘭在莫斯科簽訂《莫斯科和平條約》,正式結束長達三個多月的冬季戰爭(Winter War)。這場戰爭始於1939年11月30日,蘇聯以列寧格勒距離芬蘭邊境過近為由,要求芬蘭割讓部分領土並進行領土交換,然而芬蘭拒絕了蘇聯的條件,導致戰爭爆發。
在戰爭初期,芬蘭軍隊憑藉靈活的游擊戰術和對極寒氣候的適應能力,給予蘇軍沉重打擊。然而,由於蘇軍兵力與裝備遠遠超過芬蘭,戰爭後期蘇聯成功突破芬軍防線,芬蘭被迫求和。根據條約,芬蘭割讓卡累利阿地峽、維堡、薩拉地區、拉多加湖東岸以及芬蘭灣的幾座島嶼,共計約11%的國土。此外,芬蘭還需撤走大部分海軍,僅保留少量沿海防禦部隊,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軍事基地。這場戰爭雖然結束,但芬蘭對蘇聯的不滿加深,為1941年芬蘭與納粹德國合作、發動繼續戰爭(Continuation War)埋下伏筆。

奠邊府戰役爆發,法軍在越南遭受重創
1954年3月13日,法國殖民軍與越南共產黨領導的越盟(Viet Minh)在越南北部奠邊府(Dien Bien Phu)展開激烈戰鬥。奠邊府是法軍控制越南西北部與老撾北部的軍事要地,駐紮有約2萬名法軍,而越盟則集結超過3.5萬名士兵發動圍攻。
戰役由越盟總司令武元甲(Vo Nguyen Giap)指揮,採取圍困戰術,切斷法軍的補給線,並不斷發動炮擊與攻擊。經過55個晝夜的激戰,法軍最終在5月7日投降,這場戰役成為法國在印度支那戰爭中的決定性敗仗。奠邊府戰役的勝利大大提高了越南獨立運動的聲望,並促成1954年7月23日《日內瓦協定》的簽訂。根據協定,越南被劃分為北越與南越,北越由共產黨領導的政府控制,南越則由親法政府統治,這為後來的越戰(1955-1975)埋下伏筆。

印尼軍方清洗共產黨勢力,蘇哈托崛起
1965年9月30日,印尼共產黨(PKI)被指控策劃政變,試圖推翻政府。政變失敗後,印尼軍方以此為由進行大規模鎮壓,並於1966年3月13日由蘇哈托將軍下令展開「反共清洗」行動。
這場清洗導致印尼全國範圍內的暴力鎮壓與屠殺,估計有50萬至100萬名共產黨員及其支持者遭到殺害,無數人被監禁或流放。這場屠殺被視為20世紀最血腥的大規模政治迫害之一。蘇哈托藉此鞏固權力,並在1967年推翻蘇卡諾總統,成為印尼的新領導人,開啟長達32年的軍事獨裁統治。
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正式確立為基本國策
1982年3月13日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發佈《關於進一步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指示》,要求全面推行「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」政策,計劃生育正式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。
該政策與西方的「家庭計畫」(Family Planning)不同,後者強調政府提供生育指導與補助,民眾可自由選擇是否遵從;而中國的計劃生育則是強制性措施。政策內容包括:
- 生育指標:育齡婦女需獲得政府許可方能懷孕。
- 強制結紮與墮胎:未經批准懷孕者會被強制流產或結紮,尤其在農村地區更是嚴格執行。
- 高額罰款:違反政策的家庭需繳納「社會撫養費」,數額極為龐大。
- 連坐懲罰:超生者的親屬、雇主甚至整個村落可能受到懲罰。
該政策雖然在短期內成功減少人口增長,但長遠來看卻導致人口老齡化、勞動力萎縮、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等嚴重問題。2015年,中國政府正式廢除「一胎政策」,改為「二孩政策」,但效果有限,生育率持續下降。
以色列聯合政府解體,總理沙米爾下臺
1990年3月13日,由利庫德集團(Likud)與工黨(Labor Party)組成的以色列聯合政府爆發嚴重內部分歧,最終導致聯合政府解體。當時,總理伊扎克·沙米爾(Yitzhak Shamir)與副總理西蒙·佩雷斯(Shimon Peres)在美國提出的巴以和平方案問題上發生激烈爭執,雙方意見不合,工黨成員全體辭職,導致政府無法運作,沙米爾被迫辭去總理職位,以色列政局陷入混亂。

天文學新發現:天王星與冥王星
1781年3月13日,英國天文學家威廉·赫歇爾(William Herschel)在觀測星空時發現了一顆新的天體,經計算確認為天王星(Uranus),這顆行星成為太陽系內已知的第七顆行星,也是人類首次發現的新行星,打破了長期以來太陽系只有六顆行星的觀念。
1930年3月13日,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·湯博(Clyde Tombaugh)根據計算預測,成功發現冥王星(Pluto)。冥王星最初被視為太陽系第九顆行星,直至2006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重新分類為「矮行星」,但仍然是天文學史上的重大發現。

美國加州聖法蘭西斯水壩坍塌
1928年3月13日,美國加州洛杉磯附近的聖法蘭西斯水壩(St. Francis Dam)發生嚴重坍塌,釀成慘重災難。數千萬立方米洪水瞬間湧入聖克拉拉河谷,摧毀大片農田與城鎮,造成至少400人死亡。這場災難促使美國政府加強水壩建設的安全標準,並改革水利管理制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