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教神話-神明的生日

鄭延平郡王千秋【農曆七月二十四日】

延平王(閩南語:Iân-pêng-ông)是南明永曆帝於1655年敕封給鄭成功的郡王爵位,名稱源自延平府[1]。鄭成功於1662年攻佔台灣不久後猝逝於承天府安平鎮,隨後其子鄭經繼承王位。然而,鄭經並未獲得南明皇帝的正式冊封,而是由部分明鄭家臣擁戴,自行以王世子身分在思明州繼位,隨後更擊敗自稱「東都主」的叔父鄭襲,進一步鞏固王權。

在其統治期間,鄭經仍沿用昭宗的永曆年號,以維持明朝正統的象徵。最終,1683年末代延平王鄭克塽投降清朝,延平王爵位被廢除,改封為「漢軍公」。

延平王的地位

在明朝的諸侯王爵制度中,福王、秦王等一字王號者為親王,而二字王號則為郡王。根據明朝制度,親王的子嗣除世子外,皆封為郡王,世襲罔替。通常,郡王封號多取自古郡縣名,如渭南王(秦王系)、項城王(周王系)等。

然而,在南明時期,延平王的授封方式有所不同,並非以親王後裔的身份承襲,而是直接由南明皇帝冊封功臣,類似的封號還包括靖南王耿精忠、平南王尚可喜等

延平王的統治歷程

南明時期(1655年-1662年)

1654年(永曆八年),南明昭宗首次敕封鄭成功為延平王,但鄭成功謙讓未受1655年(永曆九年),昭宗再度下詔,並派使臣攜帶延平王冊印至廈門,鄭成功這才正式受封延平王

台灣明鄭時期(1662年-1683年)

1662年(明永曆十五年),流亡緬甸的永曆帝遭清軍縊死,南明政權名存實亡。然而,歷代延平王在台灣仍奉明朝為正統,持續沿用「永曆」年號,以示抗清復明的決心。

1664年第二代延平王鄭經因局勢變動從廈門撤退至承天府(今台南),開始專注於鞏固王權與擴張勢力。在此期間,鄭經試圖加強對台灣的統治,並曾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大肚王國發生武裝衝突,以確立對大員(今台南)地區的控制權。

1681年,鄭經因痔瘡(據《台灣外記》記載)或狩獵摔傷病逝,傳位給世子鄭克臧。然而,僅三日後,鄭克臧便遭到宗親與外戚馮錫範聯手發動的東寧之變所弒,改立鄭克塽為延平王。鄭克塽繼位後,追謚祖父鄭成功為「潮武王」、父親鄭經為「潮文王」

1683年,清軍將領施琅澎湖海戰中大敗明鄭將領劉國軒,鄭克塽見大勢已去,最終向清朝投降,明鄭政權正式滅亡,結束三代延平王對台灣的統治。

後世影響

在台灣,「延平郡王」的稱號主要指的是鄭成功一人,後續的鄭氏君主並未被廣泛祭祀。鄭氏政權投降清朝後,延平王的封號隨之消失

清治時期

清朝統治初期,由於鄭成功曾是抗清復明的象徵,民間不敢公然祭祀。直到牡丹社事件(1874年),清廷派遣沈葆楨赴台灣辦理防務,他上奏請求建廟祭祀鄭成功,「延平郡王祠」自此成為官方認可的祭祀場所。

日治時期

日本人發現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松為日本人,因此對鄭成功抱持相對正面的態度,未曾廢除延平郡王祠,反而改為「開山神社」,或許與民間仍稱其為「開山王」有關。

國民政府時期

二戰結束後,國民政府接管台灣,將「開山神社」恢復為「延平郡王祠」,並將其原有的福州式封火山牆廟宇,改建為北方宮殿式建築。此外,台南市中西區的「郡王里」,因鄰近延平郡王祠而得名,延續了鄭成功的歷史影響。

結語

延平王鄭成功及其後裔三代,雖然未能真正光復大明,但在台灣建立了獨立政權,持續抗清長達21年,為後世留下深遠影響。他的抗清精神,使得他在民間享有極高的崇敬,成為台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

相關廟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