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民黨軍統局長戴笠因飛機失事殉難
1946年3月17日,國民黨軍統局局長戴笠在從北平飛往南京的途中,因飛機失事不幸殉難。戴笠,浙江江山人,字雨農,畢業於黃埔軍校騎兵科第六期,早年因胡宗南的推薦而受到蔣中正的重視,進而投身情報工作,並迅速成為國民黨情報機構的核心人物。
戴笠一手建立軍統局,對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的情報戰發揮了關鍵作用。他的情報網遍布中國及海外,擅長情報蒐集、特務滲透及暗殺行動,被視為中國情報界的傳奇人物。在抗日戰爭期間,軍統局成功破壞日軍計劃,並進行暗殺行動,包括刺殺汪精衛政權的重要官員。此外,他還建立了嚴密的情報組織,對付中國共產黨與蘇聯情報機構的滲透。
1946年3月17日,戴笠搭乘專機從北平返回南京,因天候惡劣,飛機在南京附近的戴山墜毀,機上所有人員罹難。由於戴笠生前掌握大量情報機密,他的死因至今仍存在許多陰謀論,有人認為是意外,也有人懷疑涉及內部政治鬥爭或外部勢力暗殺。
事發後,國民政府特別明令褒揚,並舉行隆重的國葬。蔣中正親自撰寫輓聯:「雄才冠群英,山河澄清仗汝績;奇禍從天降,風雲變幻痛予心。」這段輓聯充分表達了對戴笠的哀悼與讚譽,並反映出他在國民黨情報體系中的重要地位。

梅蘭芳首演《木蘭從軍》
《木蘭從軍》是京劇大師梅蘭芳根據古樂府《木蘭辭》改編的大型京劇劇目,全劇共分29場,分為上下兩部分演出。這部戲不僅是梅蘭芳藝術生涯的代表作之一,也被視為京劇歷史上的經典之作。
1912年3月17日,《木蘭從軍》在北京前門外西珠市口第一舞臺首演。梅蘭芳在劇中同時扮演旦角與小生,完美展現花木蘭巾幗不讓鬚眉的英姿。他在劇中六次更換服裝,長槍紮靠,展現出京劇武戲的高超技巧。此劇的唱腔以西皮為主,輔以二黃、嗩吶腔及昆曲元素,尤其是昆曲《新水令》和《折桂令》的唱段旋律優美,令人讚嘆。
首演當日,北京戲迷反應熱烈,劇場內座無虛席,場外更有大批觀眾排隊等待觀賞。3月24日,該劇的下半部分續演,再度引起轟動,確立了梅蘭芳在京劇界的領軍地位,也讓旦角武戲進一步發揚光大。

耶律阿保機稱帝
耶律阿保機(872-926),契丹族的偉大領袖,被視為遼朝的奠基者。901年,他被立為「夷離堅」,即契丹軍事首領,開始統一契丹各部。
916年3月17日,耶律阿保機正式稱帝,建立契丹國,並定年號為「神冊」。為了強化統治,他仿效漢人王朝的體制,建立中央政府機構,制定律法,並設立太子制度,開創契丹的封建化進程。他隨後發動多次軍事行動,吞併周邊少數民族,包括室韋、奚和渤海等部族,使契丹勢力大幅擴展。
耶律阿保機在位期間,促進了契丹與漢人之間的文化交流,並實行雙重統治體制,對契丹人和漢人分別施行不同的政策。這種治理方式為後來遼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,也使契丹成為東亞地區的強大勢力。

護國戰爭中蔡鍔大敗張敬堯
1916年3月17日,護國軍總司令蔡鍔率軍對瀘州發動第三次攻擊,與北洋軍張敬堯部展開激戰。護國軍兵分三路進攻,經過七天激烈戰鬥,終於取得勝利。
張敬堯部隊傷亡慘重,被迫放棄安富街、納溪等重要據點,退守雙河場、棉花坡南壽山一帶,被動防守。此次戰役的勝利,極大地鼓舞了護國軍士氣,進一步削弱了袁世凱的統治基礎,並最終促成袁世凱取消帝制,護國運動取得階段性勝利。
《布魯塞爾條約》簽訂
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,蘇聯勢力迅速擴張至東歐,引發西歐各國的憂慮。為了聯合防禦,英國外相貝文於1948年1月正式提出「西歐聯盟」的構想,並促成五國合作。
1948年3月17日,英國、法國、比利時、荷蘭、盧森堡五國代表在布魯塞爾簽署《布魯塞爾條約》,該條約為期50年,旨在加強西歐的軍事合作與防禦能力,並為1951年北約組織(NATO)的成立奠定基礎。

兩艘太空船首次在太空對接成功
1966年3月17日,美國「雙子星座8號」太空船與無人駕駛的「阿根納號」成功對接,這是人類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。此次對接技術的成功,為後來的阿波羅計畫及太空站的建造提供了寶貴經驗。

台灣嘉義縣梅山大地震
1906年3月17日,台灣嘉義縣梅山發生規模7.1級大地震,造成1258人死亡,2385人受傷,數萬戶房屋倒塌,為台灣近代史上最嚴重的地震之一。
此次地震對台灣社會影響深遠,不僅促成了更嚴格的地震建築規範,也促使地方政府加強防災措施。至今,梅山地震仍被視為台灣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大地震之一,提醒人們對地震災害保持高度警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