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哲學-歷史上的今天

歷史上的今天(3月19日)

英國哈里王子挑戰北極遠征

2010年3月19日,英國哈里王子在倫敦正式宣佈,將加入英國傷殘軍人組成的北極遠征隊,展開一場艱苦的極地挑戰。這支遠征隊由四名英國退役傷殘軍人組成,他們正在接受嚴格的訓練,以準備挑戰惡劣的北極環境。哈里王子出乎意料地主動請纓,計畫至少陪伴隊伍五天,以支持這項極具意義的活動。

這場北極遠征的挑戰極為嚴峻,隊員們將徒步行走在零下50度的極寒環境中,並要應對不穩定的冰層和隨時可能出現的北極熊威脅。若遠征隊成功完成任務,四名殘障軍人將創下全球首例傷殘人士徒步征服北極的世界紀錄,意義非凡。

英國哈里王子挑戰北極遠征

南宋滅亡

1279年3月19日,元軍在攻破臨安(今杭州)後,持續追擊南宋殘餘勢力。南宋大臣陸秀夫、張世傑、文天祥等擁立8歲的衛王趙昺為帝,改年號祥興,並將朝廷遷至廣東新會縣南方的厓山島上,繼續抵抗元軍。然而,在元軍的猛烈攻勢下,南宋軍隊節節敗退,最終陸秀夫背負著小皇帝趙昺投海自盡,南宋正式滅亡,結束了南宋政權長達152年的統治。

南宋滅亡

陳水扁掃街拜票時遇刺

2004年3月19日,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在台南進行總統選舉掃街拜票時,遭遇槍擊。當地時間下午1點45分,陳水扁與副總統呂秀蓮在競選車隊上揮手致意時,突然傳出兩聲槍響,陳水扁腹部中彈,呂秀蓮則膝蓋受傷。事發後,兩人被緊急送往台南奇美醫院治療,傷勢無大礙。

此事件引發台灣社會極大震撼,警方隨即展開大規模調查,然而兇手與動機至今仍存在爭議。槍擊事件發生的時間距離總統大選僅剩一天,使得選情更加緊張,最終陳水扁以些微票數差距成功連任。

俄國文學巨匠果戈里誕辰

1809年3月19日,俄國著名作家尼古拉·果戈里(Николай Гоголь)出生於烏克蘭波爾塔瓦省的一個地主家庭。他的文學作品以批判現實主義風格著稱,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說《外套》、《狂人日記》、《涅瓦大街》,以及經典喜劇《欽差大臣》。他的長篇小說《死魂靈》更是俄國文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深刻描繪了19世紀俄羅斯社會的腐敗與虛偽,對後世影響深遠。1852年,果戈里因健康狀況惡化逝世,享年43歲。

俄國文學巨匠果戈里誕辰

中國民主同盟成立

1939年10月,中國各中間黨派在重慶成立「統一建國同志會」,其中包括中華職業教育社、中國青年黨、國家社會黨等組織。1941年3月19日,該組織改名為「中國民主政團同盟」,正式成立,並在重慶舉行成立大會。1944年9月,該組織進一步更名為「中國民主同盟」,簡稱「民盟」,成為中國重要的民主黨派之一,參與中國政治發展與社會改革。

郭沫若發表《甲申三百年祭》

1944年3月19日,著名歷史學家、詩人郭沫若在重慶發表《甲申三百年祭》,紀念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短暫統治北京三百週年。該文以明朝滅亡的歷史為鑑,提出「革命成功後須警惕驕奢淫逸」的觀點,對後來的中國革命者產生深遠影響。

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成立

1946年3月19日,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(U.S. Military Advisory Group, China)在南京正式成立,由魯克斯(Lt. Gen. Albert C. Wedemeyer)中將領導。該團由約1000名美國軍事顧問組成,旨在協助中國國民政府建立現代化軍隊,以應對國共內戰。總部設於南京,並在上海設有辦事處。然而,隨著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,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的影響逐漸消退,最終於1950年撤離。

美國油輪觸礁,導致大規模石油污染

1978年3月19日,美國「阿莫科·卡迪斯」(Amoco Cadiz)油輪在法國布列塔尼海岸觸礁,導致超過23萬桶原油洩漏入海,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件之一。原油迅速擴散至英吉利海峽,污染範圍超過70英里(約112公里)海岸線,對當地海洋生態和漁業造成毀滅性影響。

美國油輪觸礁,導致大規模石油污染

烏干達總統阿敏下台

1979年3月19日,烏干達總統伊迪·阿敏(Idi Amin)在坦尚尼亞軍隊和烏干達反對派武裝的聯合攻勢下,被迫撤離首都坎帕拉,最終流亡利比亞和沙烏地阿拉伯。阿敏於1971年通過軍事政變上台,實施殘暴統治,導致大量政治對手和異議人士被屠殺。他的政權崩潰後,烏干達進入長期動盪時期,直到1986年約韋里·穆塞韋尼(Yoweri Museveni)掌權後局勢才逐漸穩定。

嘉義大地震

1906年3月19日,台灣嘉義發生規模7.1級大地震,造成1100人死亡,4200戶房屋倒塌,成為台灣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之一。地震對嘉義地區造成嚴重破壞,大量建築物倒塌,基礎設施受損,災後重建工作持續多年。

法國全國大罷工,抗議薩科齊經濟政策

2009年3月19日,法國主要工會發動全國性大罷工,抗議時任總統尼古拉·薩科齊(Nicolas Sarkozy)的經濟政策。此次罷工影響法國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、航空與鐵路運輸,巴黎兩座機場三分之一航班被取消,10%的火車停運。此外,發電廠工人參與罷工,導致全國電力供應受影響。儘管薩科齊政府試圖安撫民眾,強調已採取必要措施應對金融危機,但罷工潮顯示了法國社會對政府經濟政策的強烈不滿。

法國全國大罷工,抗議薩科齊經濟政策
郭沫若
陳水扁
文天祥
相關廟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