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哲學-歷史上的今天

歷史上的今天(11月20日)

安史之亂結束

安史之亂(755-763年)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事件之一,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。叛亂最初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起,他們利用唐玄宗晚年政治腐敗和邊防軍事力量鬆散的機會,攻佔洛陽與長安,迫使唐玄宗出逃四川。歷經多年征戰,761年叛軍領袖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,內部勢力瓦解。762年,唐代宗即位後聯合回紇軍隊展開反攻,於年底收復洛陽。

763年,史朝義逃往范陽(今北京地區),在部下李懷仙逼迫下自盡,標誌著叛亂的結束。這場長達七年的內亂造成大量人口傷亡和經濟崩潰,唐朝自此步入藩鎮割據的局面。安史之亂的餘部在河北地區形成河朔三鎮,割據一方,嚴重威脅唐朝中央集權的統治。此外,吐蕃趁唐朝內亂侵佔河西走廊,對唐朝的國防構成巨大壓力,唐朝由此進入長期衰退期。

蘇俄強佔滿洲里

1929年11月20日,蘇聯遠東軍擊敗張學良的奉天軍,強行佔領東北西北部的重要戰略地區滿洲里。事件起因於1928年張學良推行的東北「自主化」政策,宣布收回由中俄共管的中東鐵路經營權,激怒蘇聯。此舉導致中蘇關係緊張,最終爆發武裝衝突。滿洲里作為東北與蘇聯接壤的重要邊境城市,蘇聯的佔領對中國主權造成直接威脅。

蘇聯此舉充分顯示其在遠東地區的擴張野心,並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國內的民族危機。雖然張學良在此後加強了東北的軍事與政治整合,但蘇聯對東北的滲透仍持續存在,為中日對抗的加劇埋下伏筆。

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

1937年11月20日,國民政府正式發表移駐重慶的宣言,這一歷史事件標誌著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新階段。自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以來,日軍侵略步步進逼,北平與天津相繼失守,戰火蔓延至中國腹地。面對敵軍西進威脅南京,國民政府認識到局勢的嚴峻性,決定實施全面抗戰策略。宣言指出:「察其用意,無非欲挾其暴力,要我為城下之盟。」國民政府選擇遷都重慶,是基於其地理位置深入內地,易於防守且適合長期抗戰。

遷都後,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期間的政治、經濟與軍事中心,被稱為「陪都」。在重慶,國民政府組織國際抗日同盟,向世界揭露日本侵略暴行,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。同時,重慶百姓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,克服轟炸與物資匱乏,與全國人民共同抵禦侵略,體現了全民族同心抗戰的決心。

紐倫堡審判開始

1945年11月20日,歷史上首個國際軍事法庭——紐倫堡審判在德國紐倫堡正式開庭。審判針對納粹德國的24名主要戰犯,指控其犯下戰爭罪、反人道罪及種族滅絕罪。審判歷時近一年,最終有12名戰犯被判處死刑,其餘人員被判處不同程度的刑罰。

紐倫堡審判不僅是對納粹罪行的清算,也確立了國際刑法中「個人須對戰爭罪行負責」的原則,開創了國際法庭審判戰爭罪行的先例。該審判為日後的東京審判和國際刑事法庭的運作提供了法律框架,對戰後世界和平秩序的重建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
聯大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

1980年11月20日,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票通過決議,要求蘇聯軍隊立即撤出阿富汗。蘇聯於1979年底出兵阿富汗,支持當地親蘇政權,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譴責。聯大決議強調外國軍隊的非法性,並呼籲尊重阿富汗的主權與領土完整。

儘管國際社會持續施壓,蘇聯軍隊直至1989年才徹底撤離,結束了長達十年的侵略戰爭。這場衝突導致阿富汗民眾大量傷亡,國家基礎設施毀壞殆盡,也間接催生了之後的極端主義組織,對地區穩定產生持久影響。

溫莎古堡失火

1992年11月20日,英國王室的主要行宮溫莎古堡發生大火。火災起因於一名工人在清洗古畫時,不慎將易燃液體灑在高溫燈具上,火勢迅速蔓延,造成大量建築與珍貴文物的毀損。溫莎古堡是英國王室的歷史象徵,已有900年歷史,其恢弘的建築與豐富的文化價值吸引全球遊客,每年約有400萬人造訪。

火災發生後,英國政府和王室共同推動了修復工程,並向公眾開放部分城堡以籌集資金。此次修復不僅恢復了古堡的原貌,也展現了英國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高度重視。

國際空間站首批模組升空

1998年11月20日,由美國、俄羅斯、日本、加拿大及歐洲航天局成員國合作建造的國際空間站(ISS)首批模組成功發射。俄羅斯「曙光」艙與美國「團結」艙於同年12月7日在地球上空340公里成功對接,象徵著全球航天合作的新里程碑。

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、技術最先進的載人航天器,整個建造計劃耗資超過400億美元。空間站的建設和運營不僅推動了人類對太空的探索,也促進了參與國之間的科技交流與和平合作。

英女王夫婦慶祝鑽石婚

2007年11月20日,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與菲利普親王慶祝結婚60週年,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慶祝鑽石婚的君主。兩人於1947年結婚,婚後育有四名子女,60年間共同面對國家事務與家庭挑戰。

據女王的私人秘書透露,菲利普親王是「唯一能將女王視作普通人看待的人」,這段深厚的感情成為王室穩定的基石。為紀念這一重要時刻,英國舉行了一系列慶祝活動,包括官方感謝儀式和紀念郵票的發行,吸引了全球媒體的關注與報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