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是哪一天?
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,亦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。此時,午月結束,未月開始,太陽到達黃經105度,每年公曆7月6日至8日之間交節。
「暑」即炎熱,小暑意為小熱,雖然已開始炎熱,但尚未達到極端高溫。緊接著的小暑之後,便是一年中最炎熱的節氣——大暑,因此民間有「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」之說。
小暑開始,正式進入「伏天」,所謂「熱在三伏」,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,是全年氣溫最高、同時又潮濕悶熱的時段。此外,中國多地自小暑起,進入一年中雷暴最多的時節。
習俗
曬書曝衣——小暑時節,江淮流域的梅雨季即將結束,天氣開始晴朗炎熱,因此人們會將衣物、家具、書籍拿到戶外晾曬,以除潮氣、防霉、防蟲蛀。
食新——在中國南方地區,過去民間有「食新」的習俗,即使用新收割的稻米、麥類磨成粉,製作成各種面餅、麵條,以此表達對豐收的祈願。此外,這些新糧也會準備一部分用來祭祀祖先,祈求風調雨順。
吃餃子——在中國北方地區,民間流傳著「頭伏餃子,二伏麵,三伏烙餅攤雞蛋」的習俗。由於伏天炎熱,人們食慾不振,體重減輕,被稱為「苦夏」,而餃子在傳統習俗中具有開胃解饞的作用。
吃伏麵——三伏天人們食慾較差,因此會選擇吃一碗新白麵製成的麵條來開胃、解饞。據考證,伏日吃麵的習俗可追溯至三國時期。
吃暑羊——「吃暑羊」是魯南(山東南部)與蘇北(江蘇北部)地區的小暑傳統習俗。此時正值三夏農忙結束、秋收未至的農閒時期,農民們便會三五戶相約,七八家聚餐,共食燉羊肉,以補充體力、滋養身心。
吃藕——民間流傳著小暑吃藕的習俗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「六、七月採嫩者,生食脆美」,此時的鮮藕最為清脆甘甜,滋潤爽口,是極佳的消暑食材。
放暑假——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,為了避暑,人們會在小暑時閉門謝客,靜心修養,或前往有山有水的地方隱居納涼。到了現代,這一傳統逐漸演變為今日的「放暑假」,讓學生和教師在最炎熱的時期得以休息調養。

小暑與詩
消暑-唐.白居易
何以消煩暑,端坐一院中。
眼前無長物,窗下有清風。
散熱由心靜,涼生為室空。
此時身自保,難更與人同。
夏日山中-唐.李白
懶搖白羽扇,裸袒青林中。
脫巾掛石壁,露頂灑松風。
小暑三候
一候溫風至:熱風開始吹拂,空氣中充滿了炎夏的氣息。。
二候蟋蟀居宇:蟋蟀因天氣酷熱,不再棲息於野外,而是進入庭院、屋內避暑。
三候鷹始摯:老鷹因天氣炎熱,開始高飛尋找獵物,展現其迅猛矯健的姿態。